产品导航
联系我们
销 售 一 18912377818 朱先生
销 售 二 0510-83212768
售后服务 0510-83202712
销售办公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凤
翔北路2号凤翔大厦13楼1309 214041
售后服务 0510-83730602
网址:http://www.wxrihong.com/
网站意见
新闻详情
新国标之争牵出乳企重审旧账
人民日报昨日撰文援引数据指出,今年初,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1176家乳品企业进行了重审。截至3月31日,共有643家通过审核,通过率不足55%。4月,中国近一半乳品生产企业被强制关停生产线。
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,在这次重审中,很多中小企业成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牺牲品。很多没有通过重审的企业根本没有产品质量问题,但受制于重审标准中的规模、设备等问题而没有过关。
“乳品重审效果不明显”
上述人民日报报道援引的是早在今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就披露的一组数据。
该报道同时抛出了一系列疑问:重审之后中国乳业发生了哪些变化?通过重审的企业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?
人民日报的文章这样写道,“这次重审对企业加强质量控制的引导作用也已显现。国家标准规定,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.8克,而完达山的企业标准是不低于2.95克;国家标准规定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200万个,而三元的企业标准是不超过7万个。”
文章同时援引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的话指出,“从目前情况看,原料奶的质量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提高。 ”
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,乳品重审,对乳品质量有所提升,但并不明显。
王丁棉指出,今年4月发布重审结果至今,就他所知,未能公开报道的乳业安全事件依旧很多。如果通过数据比对,重审前半年和重审后半年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次数有明显下降,“乳品质量提高”才有说服力。
三聚氰胺事件的“牺牲品”
王丁棉认为,从乳品行业质量没有明显改善的结果来看,在这次重审中,很多中小企业成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牺牲品。很多没有通过重审的企业根本没有产品质量问题,但受制于重审标准中的规模、设备等问题而没有过关。
在前述人民日报文章中,企业对这一问题也有所反映。
文章指出,“对这次重审,企业普遍反映对硬件设备、特别是检测能力要求的提升是最大挑战。”
龙丹乳业阿城分公司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并未检测出有产品质量问题,黑龙江乳业集团的副总经理姜冬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,“关掉这个厂(龙丹乳业阿城分公司),是因为厂子老、规模小,内部布局、硬件设施和检测能力都达不到国家的新要求。”
人民日报援引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郭文奇的表述称,“重新审核前,由于企业缺少对三聚氰胺等危害物质的检测设备,所以对上游奶源质量的掌控能力不强。因此,新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在企业自主检验能力方面,增加了三聚氰胺等必备检测设备,要求企业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全项目进行检验。”该报道称,“为了通过生产许可审查,几乎所有乳品企业在设备购置上的花费都超过了百万元”。
王丁棉指出,旧的小的企业被关以后,原有的市场资源和奶粉都被大企业占领了。除了极少数的小企业被收购,如新希望、蒙牛各收购了一家小乳企,大部分未达标的乳企都转产了,转向生产乳酸饮料,对乳酸饮料业的监管不纳入乳制品行业范围。
新华时评:重在重获社会信任
王丁棉指出,对通过再审的企业而言,另一问题是新乳业国标未得到认同,在实际执行中也没有得到企业的完全执行,比如广东省的牛奶企业就一直执行行业内形成的老标准,这一标准比老国标高,比新国标高两档。标准低,农民也不赞成,一年半来,从未听说农民从低标准中赚到钱。
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昨日则表示,乳业新国标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,有利于乳业质量的提高。
曾有数据显示,中国乳业的产能达到9000万-1亿吨,而原料奶的需求只有3500万吨。
陈连芳说,没有通过审查的很多企业都是产能太小、利用率太低,把小的企业关闭掉,可以减少非理性的竞争。
陈连芳表示,55%的企业达标以后,产品质量会有所提升,是因为乳品产业的整体水平会提升,行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,就有了规模经济,毛利率会提高,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向研发和寻找更好的奶源。而以前,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还要去应付一直存在的高价抢奶、恶性竞争等问题。
关于争论,新华社昨日发表的题为《乳品标准之争:重在重获社会信任》的“新华时评”,或是最好的注脚。
新华社文章指出,近年来由于三聚氰胺、问题奶粉等恶劣事件,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原本就岌岌可危。乳品新国标与其说是指标上碰了质量红线,不如说是制定和实施过程碰到了社会信任这个“新门槛”。如果不是专家的质疑,人们还不会发现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乳品新国标,原来早已在2010年3月公布实施;原本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规范,至今标准仍与国际水平有差距。公众的后知后觉,使得“标准之争”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。
“新乳业国标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,这加剧了消费者对乳企的不信任感,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,不信任本土奶,盲目追捧外资奶。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,经过三年才相对平静,而对中国乳业的信任感,或许再经过三五年,才能找回。而找回信任感,最重要的是增加信息透明度。”王丁棉说。